查看原文
其他

只要是为了做好事,手段就可以下三滥!

Bing 英华兰DrBing 2020-02-19

不想错过我的推送?

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8:30(今天不)准时推送

时而严肃时而笑岔气的干货Bing陪你吃早饭


Dr Bing  |  吐槽


近来“卖女救子”公益救助丑闻,想必你已经听过了吧?


父亲一手抱着女儿,举着“转让女儿救儿子”广告牌站在路边求助,广告牌中写道:4岁儿子城城确诊白血病,治疗已经花费5万,后续治疗还需要五六十万,家中负债累累,无法抚养龙凤胎女儿。“如果有哪位好心人能出钱帮助儿子治病,就把女儿送给他。


这么“别出心裁”的救子方法,当然引来了炸锅,后来爸爸终于承认,这是某网络募捐平台给出的一个主意


我Bing倒是觉得,只要不存在诈捐,其实平心静气地去琢磨——家庭那么困难,就算真的“转让女儿,”不见得对女儿有多“不利”


我学生时期和一个土耳其帅哥短暂交往过,他人挺聪明,但家里穷没念大学,成了一个倒闭工厂的机械工,又一屁股债,每天吃抗抑郁药。


他跟我说过一段往事: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家里孩子太多太穷,有一个伊斯坦布尔的远房亲戚没有子嗣,想领养他。


爸爸同意了,带着他千里迢迢去伊斯坦布尔,在那位亲戚在王子岛上的豪宅里,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可以看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经过的轮船和海鸥,那位亲戚和太太文质彬彬,对他和睦可亲。

没想到,爸爸可能尊严受到了刺激,反悔了,义正言辞地说:“不!亲生父母的爱,才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然后,那次失败的领养,成了这哥一生最懊恼的事儿。人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真是世上最大的不公啊!



跑远了,我是说,高价“卖”女,真实结果对女儿可能反而是好事,只不过,事件中“卖女”只是噱头而已。


这让我不禁感叹——公益救助机构的段位,今儿都赶上网络营销策划包装公司了?!为什么明明是本来应该高尚的机构,怎么变得如此不择手段下三滥?


不对啊!其实“民间募捐”,好像一直就这“尿性”。


现在是“吸睛式募捐”时代,不怕你惨,但你要惨得有特色,惨得有亮点。



满足这两点之后,还要有个好策划。


眼球为王时代,关注越多,捐款就越多,款额就越高。而这无疑也就成为丑闻层出不穷的直接原因。


济南一位美丽女生在医院附近摆摊卖地瓜,被多家媒体介入报道为“济南最美地瓜妹街头卖烤地瓜筹钱救哥哥”。最终,该女生两天时间内获得捐款8万元。



山东一名“煎饼侠”扮相的男子也是在医院附近“卖煎饼救白血病女儿”。网络发酵后”两周时间获捐6万余元。


四川爸爸为了给重病的女儿筹集医疗费,男扮女装在马路上卖卫生巾,十几天就获捐超过140万元;


南充男子为了给1岁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儿子筹钱治病,在北京街头做“人肉沙包”,给钱可以任意打他,没人打他,却几天筹款50万元。



民间募捐,赤裸裸的行规就是:“谁能吸引眼球,谁就直接受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类似事件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些医生也会给病人出主意,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引社会关注,获得捐款。


于是,“眼球式募捐”的直接效果,甚至催生了“专业策划人”的出现。


一次采访中,有一位公益人士就坦言,是他专门策划了“地瓜妹”事件。而在另一案例中,收款人坦言曾受当地一公益人士的指点,并签下合同,若捐款达到10万元给予对方一定比例“策划费”。


所以说,这次的事件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只是这次策划,不小心踩偏地雷,摔了个仰八叉——钱没筹到,还给骂得半死不活!




如果你觉得中国策划救助人士实在太那个啥,那我就要让你看看救助人士超级给力的——德国。不,是“给力过头”的德国。


德国最大的产业不是重工不是机械不是汽车,而是救助产业——从业人员 200 万,相当于德国汽车业、建筑业、采矿业、钢铁业、渔业、飞机制造业及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


德国救助产业每年总产值为 1100 - 1400 亿欧元。德国政府税收的 1/5 流向了救助产业,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慈善救助公司。


这些公司机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加“顾客”——大肆寻找找尽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因为找到一个,金费就多一份。


于是,他们像下网捕鱼那样在各地搜寻。他们反复巡视社区去发展救助对象,跟做传销的一样。


在我的第一篇10W+《4个德国孩子的命运差异:名校毕业生和16岁未婚妈妈给我的启示》就写过我的德国婶子,她当时服务于这样一个机构,在贫困区雨天泥地找到一个4岁独自玩耍的女孩,并成功把她全家变成了自己的救助对象,现在这个女孩19,生2娃还怀一个,无业,还要70多岁的婶婶给她照顾起居。


一位德国市长抱怨说:很多不识字的人来提交教育方面的救助申请,申请书中却充满了教育专家才懂的专业词汇——背后就是这些救助机构的操作。


救助的初衷——“消灭贫穷”,结果却正好相反:发展出了更多的贫穷。


我在读博期间曾在青少年社管局做过3年义工,救助过5个孩子,3女2男,主要负责学习。


5个孩子身上我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其中有一个当时成绩排到了优秀。可惜,最后都失败了——男孩现在一个在少管所一个在戒毒所;三个女孩都16岁左右就当了未婚妈妈,无业,靠救济金和生娃补贴生活。然后下一代又是如此。


毫无意外的,我认识所有新老义工都没有过看到改变命运的案例。都是更懒,更废,生更多娃。


就是说,救助的目的本来应该是减少穷孩子,但因为机构的“给力”,结果却是生出了更多穷孩子。


除了批量制造“穷孩子”!他们还批量制造“失业者”。



失业救助,就更荒诞了。两德统一初期,东德失业严重。政府成立了许多就业救助机构。后来经济小起飞,问题解决了,机构不想被解散,怎么办?


那就没活找点活干!人为创造出只为解决失业的工作岗位,以获得来自政府的收入。


一位失业者,先是被机构指派了一个“工作”:观察一种受保护鸟类,一天到晚就盯着。


在一个属于红十字会的衣物申领点,28 个妇女被就业公司分配到了这里,清洗、缝补、归类人们的捐赠衣物。但没人来申领,于是一个月后,卡车送来下一批衣物,同时把上一批整理好的拉走焚毁。


然后还批量制造“残疾人”:卫生署统计,94 年 - 10 年,德国残疾人数量增长了一倍。


又没有打仗,生理上当然是不可能一下子跑来那么多残废的——果然又是机构们的一波骚操作。

机构获得残疾人方法如下:和下层家庭打交道,孩子多少都会遇到学习障碍,一旦发现,机构人员就想法子帮娃争取学习障碍证明。




孩子的未来就是:会再也无法进入正常学校,会进入特殊学校,成年后也无法进入正常劳动力市场,又成为一个拿救济的人。


同时,因为大量的地方财政收入都给了救助机构,以至于这些地方的公共设施和道路的维护资金严重匮乏——修路没钱,学校没钱,该花钱的地方没钱,穷人废人越来越多


而且因为“客户”越来越多,金费多,机构也发展成了庞然大物,增速是其他经济板块的几倍,而且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


如果中国的救助机构操作骚,那德国简直是不能更骚,宇宙最骚——即使机构中每个人都不是坏人,也都想真心帮人,结果却和初衷完全相反——这才是最可笑的地方吧!


以上信息来源:德国著名社科从书《反社会的人》



中国和德国社会救助的两种尴尬,折射的是两种极端社会:


前者社会保障太差以致那么多在巨大危机中的家庭要在机构的策划下,走上街头,耍猴一样营销自己的悲惨;


后者则是社会保障太好,好得机构们像追债人一样追着社会本来想要消灭的现象(如穷,蠢,懒)去哺育它们,去让这些现象越发繁殖和肆虐。


可见任何对象是“人”的公益都是不好操作的,谁叫人性那么复杂呢。。。


即使这样,如果你希望可以帮到人,请依然不要因为这一次两次的诈捐、丑闻吝惜你的爱心。因为除了小部分“诈捐”的,绝大部分还是真的需要帮助,不然,就不会上演一幕幕丑剧,而且越来越丑,因为不够丑,代表着筹不够钱,意味着一条生命的逝去。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凉呢?


希望国家能够早日富强,社会保障越来越好,希望“家庭一病反贫”的时代,早日成为过去。



相关推荐圣诞珍藏版闪烁美

1《骑鹅旅行记》

上次预告就团断货了,今天补团:世界上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著作,享誉世界,畅销百年,教育部推荐的儿童必读经典之一。现3折88元,此时不囤更待何时!详情请看次条

2西班牙《数学趣味故事》8册

数学是一切理工的基础,好久没有低龄娃兴趣启蒙的书啦!这套是今年新鲜西班牙引进的,用活泼的故事给娃开启对数学的兴趣,价格也不贵,详情请看次条!




|这是DrBing公众号|


【知性逗比,欢迎关注】

合作微信yhlberr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